互联网加大赛历届作品(互联网加大赛历届作品项目简介)燃爆了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实践与思考阳富强,郭 勇,施永乾,黄 萍(福州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摘要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实践与思考阳富强,郭 勇,施永乾,黄 萍(福州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摘要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是一项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有助于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进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文章系统分析了该项竞赛活动六届参赛作品的数量、参赛高校分布、参赛作品内容,从加强多学科专业交叉、完善学科竞赛平台、严控参赛作品质量、加大竞赛活动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完善该项赛事提供参考关键词
安全工程;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学科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指导教师教学水平、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国内许多高校组织发起了与本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等,这些竞赛极大地激发了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同时促进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随着各类竞赛的开展,有关竞赛的研究也开始出现黄燕青等论证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文献检索、创新思维、现代工具运用、工程制图、交流表达、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的积极作用[4]王树才指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赵红超等强调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在培养本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助力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6]但笔者发现,对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相关学科竞赛的研究却很鲜见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接连发生的江苏盐城响水 “3·21”爆炸、四川西昌“3·30”森林火灾、福建泉州欣佳酒店“3·7”坍塌等重特大事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因而,社会对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7]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全国开办安全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逐年增加,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置了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近6万人然而,由于高校办学资金、硬件设施、校园面积等条件的限制,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同时在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中开展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科学研究、团队协作、沟通交流、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8],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本文将围绕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进行简述,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一、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概况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自2015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六届。
大赛由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年会委员会、教育部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联合主办,华北科技学院、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分别承办了各届赛事。
参赛对象为安全工程、消防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工程等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参赛形式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其中团队参赛人数不多于5人,且允许最多有1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参赛作品必须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直接相关,符合安全领域事故预防、灾害控制、安全管理、应急技术、职业卫生等主题,可以是涉及防火防爆、矿山安全、化工安全、职业卫生等内容的安全实体作品与模型,也可以是自主开发或基于某些软件平台开发的安全软件与仿真模拟作品。
大赛流程分为作品准备、作品提交、预赛、决赛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每所参赛高校在接到大赛组委会通知后组织校内选拔,筛选出“安全实体作品与模型”和“安全软件与仿真模拟作品”各不超过4项进行参赛第二阶段,各参赛单位将推荐作品的报名表、汇总表、作品简介、作品说明书、实体模型、视频等材料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大赛承办单位。
大赛组委会邀请安全领域相关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审查、通讯评审,筛选出入围决赛的作品第三阶段为预赛阶段,由评审专家围绕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考虑参赛作品的选题、设计思路、研究方法、功能特征、工作思路等。
预赛分为现场展示、答辩两个环节现场展示环节要求参赛队伍分别对实体作品与模型的结构、功能等进行介绍,或对软件与仿真模拟作品的操作界面、功能等进行表述和现场演示操作,并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第四阶段为决赛阶段,由评委针对作品质量、作品功能和作品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打分。
答辩环节要求每支参赛队伍准备不超过5分钟的 PPT 进行自述,并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决赛评委根据作品选题、作品创新性、作品实用性和现场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作品二、大赛结果与分析(一)
参赛作品数量统计分析图1列出了2015—2020年各届参赛作品数量的统计分布结果显然,前五届参赛作品数量逐年增加,由首届(2015年)的115件增加到342件(2019年),增幅高达108%这表明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该项赛事已经得到行业内相关高校的积极响应。
2020年受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高校学生未能及时返校学习,专业教师也无法开展现场指导,因此第六届参赛作品数量略有下降
(二)获奖高校类别分析对六届大赛获奖高校类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项赛事在相关高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如图2所示,参赛并获奖的高校数量由 2015 年的28所增加到2020年的53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参与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首届大赛仅有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所高校参加,第六届大赛共有7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参加并获奖。
中南大学已经连续参加六届大赛;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则参加过三届;东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都曾参加该赛事并获奖同时,参与大赛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量也有所增加。
首届大赛仅有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参加,而第四届大赛达到14所,六届大赛共有1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参加并获奖其中,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高校均参加了历届大赛,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在历届大赛中也表现突出。
此外,长安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首次参加该项赛事;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华北科技学院等原煤炭工业部所属高校也积极参加该赛事,并且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与比较成熟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专业赛事相比,参加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高校数量总体偏少,未达到开设相关本科专业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该项赛事举办历史较短,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三)参赛作品内容分析参赛作品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安全实体作品与模 型”“安全软件与仿真模拟作品”两大类2015—2020年入围决赛的303件作品中,安全实体作品与模型有174件,占比57.43%;安全软件与仿真模拟 作 品 有 129 件,占 比 42.57%。
图3所示为历届大赛入围决赛的作品数量,其中安全实体作品与模型件数始终略多于安全软件与仿真模拟作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重视化工安全、消防安全、建筑安全、矿山安全等特定行业领域专业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其软件开发、仿真模拟等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从主题来看,入围决赛作品涉及工业粉尘防治、矿山安全、化工安全、交通安全、机械安全、火灾爆炸、安全与应急管理及其他主题,如图4所示从数量来看,安全与应急管理类作品数量较多(占34.98%),该类作品主要将虚拟现实、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安全教育培训与预警,如企业智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危化品重大危险源物联网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建筑施工安全教育体验系统等;其次是矿山安全类作品(占26.40%),主要是针对矿山开采中的安全问题研制出的煤层钻孔瓦斯抽采自动排渣防水系统、综采工作面喷雾负压降尘装置、上隅角瓦斯治理技术、煤矿瓦斯爆炸主动预防装置等;排名第三的是火灾爆炸类作品(11.22%),主要涉及智能胶体泡沫防灭火系统、消防安全疏散仿真、家庭火灾预警远程控制系统、新型冷气溶胶灭火装置、粉体抑爆剂喷射抑爆系统等防火防爆技术的研发。
此外,还有部分作品着重解决建筑施工、电力保障、特种设备、日常生活等不同领域的安全问题,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3D反演游戏、安逸电梯监管平台、安全智能婴儿车、透气性可调节式防尘口罩、自动消毒门把手装置等
三、推动大赛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一)鼓励多学科交叉,吸引其他专业学生参赛安全科学与工程属于典型的综合交叉性学科,涉及理、工、文、法、管、医等多个学科门类2020年12月28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的《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中明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指导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
[9]当前,参与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大赛的学生仅限于安全工程、消防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工程等少数专业,参赛人数总体偏少考虑到安全知识可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未来高校应引导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关注并参加该项赛事,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目前,国内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种类较多,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影响力大的综合性竞赛活动这类竞赛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具有起点高、规模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有一定的导向性,已经得到各省教育部门与高校的积极响应。
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组委会可以借鉴这类竞赛活动的举办经验,不断提升赛事规格同时,大赛组委会应扩大参赛对象范围,不仅要涵盖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相关专业学生,还要专门设置“交叉创新奖”,用来奖励在选题、设计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体现跨学科能力的参赛作品。
此外,组委会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提升竞赛的含金量,促使各高校在学生学分奖励、保研加分、荣誉表彰、奖金激励等方面加大该竞赛奖项的权重,提高其他专业学生对竞赛的关注度(二)完善学科竞赛平台,创新竞赛组织模式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由教育部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是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国家级赛事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参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赛事组织、运行及日常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主办方有必要开发专门的竞赛网络系统,并设置信息发布、参赛作品提交、专家评审等基本功能[10],最终形成以网站为主,融合 QQ、微信等多种信息发布平台的信息共享系统。
同时,各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构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协同组织竞赛的模式[5]教育部、国家应急管理部可以出台一系列完善本项赛事的规章制度,保证竞赛活动有序开展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团体作为本项赛事的主办单位,应不断创新竞赛反馈、监督、评价、激励等各项机制。
企业和高校需密切合作,组成竞赛评审专家组,综合考虑各项参赛作品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共同完善竞赛评选标准此外,各承办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知名企业提升赞助,并为一些优秀作品的转让提供合作平台(三)严控作品质量,保证参赛主题多样化
为了提升本项赛事在各高校和安全与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认可度与关注度,大赛组委会需保证各项参赛作品的质量各高校可借鉴其他学科专业竞赛的成功经验,专门成立大赛工作指导小组,设置培训环节,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作品设计中,不断提高培训效率和获奖比例。
[11]一方面,参赛作品需经各高校选拔后才能推荐,所有作品必须出自学生之手,提交时应附有详细介绍(包括作品的功能、参数、规格、操作规程、创新性描述等),所有材料应格式规范、内容完整作品在评审之前还应经过重复率检查,坚决杜绝抄袭、请人代做等学术不端行为。
另一方面,组委会应适当控制获奖作品的数量,可以在一、二、三等奖的基础上增设特等奖此外,为了保证大赛公正公开,组委会可以考虑在决赛前将各项入围作品公布在大赛官方网站上,并在决赛中采取现场展示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最终奖项。
本赛事参与者多为大二、大三学生,其专业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因此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为了保证参赛作品质量,指导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专业知识与大赛评分标准之间的相关性,指导学生选题、组建团队、研究设计、撰写报告、答辩汇报。
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发现安全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课堂宣传大赛,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中的事故案例进行选题此外,各高校应以大赛为载体,总结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暴露出的实际问题,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促使学科竞赛活动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当前,历届参赛作品主题集中在矿山安全、化工安全等重点生产领域,这主要归因于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等专业特色鲜明的传统工科类院校未来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大安全观”理念,鼓励学生结合身边的事故案例与社会热点进行创造,扩大作品选题的范围,使其覆盖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安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石,大学生是否具备安全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能否和谐稳定发展2019年,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学校推进安全教育课程化体系化建设。
[12]因此,在全国各高校大力推广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具有重要意义组委会可通过建立专门的竞赛官方网站,全面展示该项赛事的章程、新闻动态、历届作品,对本项竞赛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各高校需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大会精神,指导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赛。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已经组建了安全类学生社团[13],如重庆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的安全协会,暨南大学成立的应急青年协会,河南理工大学成立的应急管理协会,山东理工大学成立的大学生应急救援协会,福州大学成立的安全文化协会等。
高校可以借助这类学生社团,邀请往届参赛获奖学生及指导教师开展系列讲座,对本项竞赛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另外,各高校都在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文科)建设,这必然要求各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动融入健康与安全等知识内容。
因此,不同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时,可以引入本专业领域存在的安全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赛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从经费、实训基地、奖励制度等方面调动广大师生参赛的积极性例如,高校可以将竞赛奖励纳入学校认定的素质拓展学分,根据学生获奖级别给予一定的学分,并在其专业综合测评成绩上有所体现。
对于在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师,学校可将该奖项计入教研业绩考核,并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和岗位评级的重要参考之一[14]此外,各高校应尝试依托本项竞赛活动构建孵化体系,推动获奖作品与企业和社会有效链接。
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在大赛中表现优秀且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给予引导和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学校可依托创新创业实验园区对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参赛作品进行孕育孵化四、结论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在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激发本科生热爱专业和从事安全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热情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各校师生深入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本大赛已连续举办六届,参赛作品与参赛高校数量都显著增加,得到相关学术团体和国内兄弟院校的积极响应本文通过分析历届大赛情况发现,参赛高校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等行业特色鲜明的传统工科类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总体参与度不高;而参赛作品主题集中在矿山安全、化工安全等生产领域。
为了进一步推动本项赛事持续发展,主办方需从学科竞赛平台建设、竞赛组织模式创新、作品质量把控、竞赛活动宣传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并鼓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参赛(责任编辑:李丽妍)(封面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1] 何春保,倪春林,李庚英,等.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0):23-26.[2] 陈珠灵,魏巧华,汤儆,等.福建省第一届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的评析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4):27-40.
[3] 马昕,李大字.通过学科竞赛加强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以“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6):44-48,68.[4] 黄燕青,陈辉.浅谈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20(3):103-108.
[5] 王树才.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可持续性问题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2-106.[6] 赵红超,刘洪林,陈辉,等.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发展趋势初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99-10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 阳富强,黄萍,施永乾,等.以学科竞赛平台促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0(6):34-39.
[9]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EB/OL].(2020-12-28)[2021-01-20].http://www.mem.gov.cn/gk/zfxxgkpt/fdzdgknr/202101/t20210108_376690.shtml.
[10] 刘秋平,董虹星,陈文娴,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化学学科竞赛平台开发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3):40-43.[11] 朱文杰,林旭梅,马兆兴,等.仿真技术助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103-107.
[12] 陶菁,阳富强.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 实 践 [J].化 工 高 等 教 育,2020(3): 30-35.[13] 阳富强.基于大学生专业社团视角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2):1-4.
[14] 杨蜜.以学科竞赛促进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15(4):83-86,101.
欢迎关注我们华东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公众号ID : ecust-gaojiao https://hggdjy.ecust.edu.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